公路禮讓是否可行?是否誰讓誰吃虧?
綿延5000年的文明史,“禮讓”曾是國人引以為傲的資本,即使現(xiàn)在這一美德仍然被人們努力宣揚。
據(jù)國內(nèi)權威媒體對4499人進行的一項題為“我們社會為什么缺少禮讓精神”的在線調(diào)查顯示,高達95.2%的受訪者感嘆當下社會禮讓精神缺失,其中63.7%的受訪者表示“非常缺失”。幾乎全部的人認同禮讓,說明大家都懂得禮讓,美德依然在精神上被堅守。但是事實卻截然相反:近日北京市區(qū)內(nèi),一段3公里的路程,救護車卻走了40分鐘。雖然一路上遇堵鳴笛,卻鮮有車避讓,使傷者延誤了**救援時間**。我們懂得禮讓,但不愿禮讓,或許因為“誰讓誰吃虧”!
因避讓不及時造成類似的悲劇,已經(jīng)不是**起。除了扼腕逝去的生命,指責車主的麻木不仁,抱怨北京的道路擁堵,我們還應該檢討什么?
截至2012年10月,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已達2.38億輛。從曾經(jīng)的自行車王國,到今天的車輪上國家,中國僅用了一**時間,就實現(xiàn)了歐美幾**的夢想。但是過于快速的增長也面臨著另一種問題,“速成汽車社會”的文明駕駛問題。
我們走得太快了,靈魂都趕不上!仍是上述調(diào)查,高達62.7%的受訪者明確表示認同當下生活中“誰讓誰吃虧”的說法。隨意并線、加塞、搶道,當大多數(shù)堵在路上的車主都在抱怨路修得太窄、交通基礎設施太差的時候,也許自己才是**應該反思的。
不讓路,當受罰,這是北京市衛(wèi)生局擬做出的規(guī)定,其實之前的交通法規(guī)也有此條,但因對處罰過于不明確,所以形同于無。更進一步思考,規(guī)則固然重要,但社會成員道德反思能力的提升更為關鍵,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(fā)展學院**學研究室主任卞紹斌認為,法律和制度永遠都是外在的,如果不通過反思喚醒人們內(nèi)心的道德法則,這些外在規(guī)范很可能就讓位于自身利益的考慮。所以說,當下**為緊迫的是營造一種尊重他人、懂得禮讓的社會風尚。
人多了,車多了,在一個速成的汽車社會里,當大家都擠在有限空間的公路上,爭搶并不是讓自己**快通過的**辦法,或許還會適得其反。禮讓并不是真的吃虧,因為規(guī)則和秩序才是**有效的快速通行法寶。
禮讓不僅關乎速度,更關乎道德!如何涵養(yǎng)中國社會的汽車文化,值得深長思之!
作者:物通網(wǎng)